压铸

小米汽车五大核心技术披露智能驾驶要202

发布时间:2025/4/30 9:25:47   
刘军连出诊的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7879889412123085&wfr=spider&for=pc

雷递网乐天12月28日

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今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正式披露了小米汽车五大核心技术的进展突破,并迎来平台首款产品小米SU7的首次亮相。

“我们要造的不是一款平庸的车,要造的是一辆媲美保时捷、Tesla梦想之车。”小米CEO雷军分享了小米造车的目标:媲美保时捷和特斯拉,打造汽车工业新时代的梦想之车,做好看、好开、舒适、安全的移动智能空间。

小米自研HyperEngineV8s、HyperEngineV6/V6s三款超级电机,采用双向全油冷散热、S型立体油路设计、阶梯式错位设计等多项技术。

(XiaomiHyperEngineV6/V6s)

其中,转速高达rpm的HyperEngineV8s超级电机,功率密度达到10.14kW/kg,超过了Tesla当前最先进水平的60%以上。

为匹配rpm转速,HyperEngineV8s超级电机采用MPa最高强度特种硅钢片。为了实现这一突破,小米与首钢建立了技术联合实验室,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进行了个批次的试验,共同解决了硅钢强度、磁性能和生产等多方面的问题。

官方称,散热设计层面,HyperEngineV8s采用双向全油冷散热和S型立体油路设计。定子部分通过双循环立体油路,散热面积增大了%,实现了最高20度的降温;转子部分则利用专利S型油路,散热面积增加了50%,达到了最高30度的降温效果。此外,定子硅钢叠片还采用了“阶梯式”错位设计,使有效散热面积再增加7%。

(转速高达rpm的HyperEngineV8s超级电机)

与此同时,HyperEngineV8s材料创新与工艺革新双管齐下,实现了98.11%的电机效率。其定转子硅钢片的差异化厚度设计,将0.2mm的定子超薄硅钢片与0.35mm的转子超高强度硅钢片相结合,强度与效率齐头并进。高性能钕铁硼永磁体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54槽6极设计专利封锁,采用了8层Hairpin扁线绕组,槽满率高达77%。

小米自研的HyperEngineV6/V6s超级电机,则以20rpm的转速位居行业第一梯队,实力超越全球最强量产电机(TeslaModelSPlaidrpm)。其中,HyperEngineV6超级电机的最大功率为PS,最大扭矩为N·m,而HyperEngineV6s超级电机的最大功率则达PS,最大扭矩为N·m。

为实现这一高转速目标,小米采用了AI仿真技术优化转子应力。历时8个月、20万次电磁和结构耦合AI仿真迭代以及多轮样品试制,获得最优解。与此同时,小米将定转子气隙极限缩减至1.3mm,提升了电机的性能。

(电机转子激光固化缠绕工艺)

小米还拥有间隔式断磁桥+套筒方案的专利。同时小米公布,已经成功预研下一代超级电机,通过碳纤维「激光固化缠绕工艺」,在实验室中转子已经成功实现30转最高转速。充足的专利技术储备,展示了小米在电机技术领域的创新实力和深厚积淀,也为其未来产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提供了更多可能。

自研CTB一体化电池技术:打造全球最优秀的电池系统

小米自研全球首个倒置电芯的CTB一体化电池,不仅聚焦于纯粹的续航里程,电池容量最高可达度,理论CLTC续航里程高达km+。

为用户打造电池系统

小米汽车CTB一体化电池采用地板上盖二合一、电芯倒置、多功能弹性夹层以及极简线束等设计,使得集成效率达77.8%,整体提升24.4%,并释放了17mm的高度。

其中,车身地板和电池包上盖合二为一,释放了10mm的高度,还将集成效率提升了9.1%。首发电芯倒置技术则实现了多模块共享底部空间,进一步释放7mm的高度,集成效率提升5.8%。

与此同时,小米还引入了多功能弹性夹层,这一设计既是液冷板也是结构件,将隔热板、水冷板和横纵梁三合一,从而提升了6.5%的集成效率。此外,通过减少91%的线束,集成效率又提升了3%。

小米电池管理软件全栈自研

电池管理方面,小米汽车搭载了ASIL-D最高功能安全等级的全栈自研电池管理系统,具备3重独立热失控冗余监控和报警策略,以及“全天候”精确预警功能。电池云安全技术的应用,能够实时采集数据并通过专网加密云端进行分析和预警,在必要时实现4ms内主动断电。

9t大压铸设备集群

设备创新方面,该集群设备占地面积m2,总重量t,相当于两个篮球场之大,锁模力达到行业之巅的9t。小米自研视觉大模型质量判定系统,可在2秒内完成检测,拥有10倍于人工的高效率、5倍于精英的高精度。该技术的运用,使得小米汽车的后地板实现了72个零件合一,焊点减少个,整体重量减轻17%,且生产工时大幅减少45%。

材料研发方面,小米称精选出最优的合金配方,确保强度、韧性和稳定性的完美结合。「泰坦合金」中含30%循环铝,使每个零件碳减排.53Kg,峰值产能相当于每年多种植万棵树。

三段式后地板设计

小米汽车克服传统大压铸弊端,采用三段式可维修设计:「一体压铸后地板+中高速溃缩区+低速溃缩区」。

中低速碰撞中,无需更换大压铸件;而在高速碰撞中,这一设计能满足90km/h的后碰标准,超过了全球的最高标准。

全栈自研智能驾驶技术:年跻身行业第一梯队

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智能移动领域的突破重点。在这场技术攻坚战中,自适应变焦BEV技术、道路大模型以及超分辨率占用网络技术,构成了小米智能驾驶的三项关键技术。

小米汽车称,自适应变焦BEV技术能像人眼一样变焦,能够根据不同场景自适应调用不同的感知算法。其感知网格最小可达0.05m,最大可至0.2m,识别范围从5cm延伸至m,泊车场景更加精准,城区场景看得更宽,高速场景看得更远。

小米智能驾驶三项关键技术

与此同时,小米行业首发的道路大模型正在颠覆传统智能驾驶对路况识别的认知。该模型不仅能识别实时路况,智能调节行驶轨迹,还能在复杂的十字路口工况下,不依赖高清地图也能顺利导航。通过学习复杂路口工况和老司机驾驶习惯,它能制定更合理的行驶轨迹,并针对突发状态进行动态绕行。

而在障碍物识别方面,小米超分辨率占用网络技术实现了异形障碍物识别种类的无限制。相较于传统占用网络依靠自然语言模型将障碍物描述成方块的方式,小米创新的超分辨率矢量算法可将所有可视物体模拟成连续曲面的立体物,从而将识别精度提升至0.1m。此外,小米自研的一键降噪功能更是完全消除了雨雪天气对识别的影响,降低了误识别的概率。

在硬件方面,该系统配备了顶级的配置,包括两颗英伟达Orin高算力芯片,综合算力高达TOPS。感知硬件则包含1颗激光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3颗毫米波雷达和12颗超声波雷达(Max版车型)。

感知硬件

在部分场景下,该系统的底层算法能力甚至领先行业两代。其中,自研的全球首个可量产的端到端「感知决策大模型」在机械库位等应用场景中展现了惊人的实力。传统感知在停车时误差大于10cm,无法停进与车同宽、左右仅剩5cm的车位,而小米的「感知决策大模型」通过感知和决策算法的二合一设计,可实时观察并动态调整泊入超高难度车位。

“以人为中心”的智能座舱:打造先进的移动智能空间

智能座舱,作为「人车家全生态」的最后一环,正式将汽车转变为一个先进的移动智能空间的关键载体。基于小米澎湃OS,小米构建了一个统一的视觉交互体系,实现了从软件到硬件的全面共享生态。通过智能座舱等一系列底层重构,小米为汽车的进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智能座舱交互架构

这个智能座舱采用“以人为中心”的交互架构,配备了16.1英寸3K超清中控屏、56英寸超大HUD抬头显示以及7.1英寸翻转仪表屏。遵循小米澎湃OS的视觉统一设计语言,小米对字体、图标和动效进行了精心设计。多任务柔性框架允许桌面应用随意拖拽、改变大小,并自动适配各种设备。行业首发的五座五音区交互功能支持多设备稳定协同唤醒,几乎所有的操作都可以通过「小爱同学」语音控制完成,核心功能均支持离线使用。

与此同时,车机启动速度达到1.49秒,小米座舱系统流式OTA升级技术,实现了边下载边升级。此外,智能座舱还拥有生态应用拓展能力,包括PadAPP共享、手机APP共享以及生态硬件共享。比如,手机应用可以直接投射到车机桌面上使用,手机视频会议可以共享车外摄像头,车内阅读灯可以调用手机的光线传感器等。

像在智能家居中一样控制车

在「人车家」的生态屏中,车就像是一个移动的家。用户可以像在智能家居中一样控制汽车。在「米家APP」里,车以房间的形式呈现,通过「融合控制中心」的快控卡片,可以一键控制汽车。同时,小米Pad也可以挂接上车,成为第二块、第三块生态扩展屏,实现五块屏联动交互。

基于这种万物互联的底层逻辑,米家设备还可无感上车。目前小米智能座舱支持0+米家设备,自动发现、免密接入,并可以设置自动化场景。

小米还开放统一标准化接口和丰富标准协议,打造了专属CarIoT生态。内置CarIoT扩展基座支持一系列设备的百变接入,包括智能香氛等。四组Pin点供电通信设计可扩展物理按键。

为满足苹果用户的需求,小米称,全面支持无线CarPlay车载,并在后排扩展屏上提供iPad专属配件和专属应用。

———————————————

雷递由媒体人雷建平创办,若转载请写明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92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