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压铸 >> 压铸市场 >> 院士牵手东莞提升城市创新能级
11月29日,东莞市发展战略院士咨询委员会年会暨市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年会召开,同一天,年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暨第五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也在东莞落下帷幕。与以往相比,本次峰会会期更长、内容更丰富,出席院士人数更多。峰会期间还宣布,未来三年,院士峰会将连续在东莞举行。
从十多年前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被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向院士寻求东莞企业转型“药方”,到院士工作站在全市各镇街遍地开花,数量跃居全省前列,再到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大平台相继规划落地,众多院士开始主动对接东莞、落地东莞,在东莞偶遇院士不再是新鲜事。院士牵手东莞的背后,折射出东莞承接高端创新资源的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陈启亮叶永茵施美
策划:胡智勇统筹:黄少宏
为传统制造注入创新基因
“东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各位院士与委员的支持和指导。”
11月29日,在东莞市发展战略院士咨询委员会年会上,面对前来的多名院士,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如是说。
年前三季度东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2%,增速远高于同期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位居珠三角首位,成绩瞩目。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东莞市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三区”叠加的重大机遇前,东莞向何处走,成为亟待解答的问题。
未来东莞构建什么样的现代产业体系?如何结合地方特色选取科技创新的突破点?如何进一步完善东莞人才结构?面对一系列问题,东莞再次选择了向院士群体问策,寻求决策智慧。
回顾过去十余年东莞产业升级发展历程,院士及其团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年,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东莞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结构受到了冲击。作为民营企业的广东志成冠军开始寻找转型升级之路。由于来料加工的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相对激烈,为港企做电子变压器维持生计的志成冠军,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志成冠军管理层踌躇之际,在机缘巧合之下,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罗安来到东莞,并为志成冠军企业成长带来发展的新活力。
罗安院士在东莞的这几年时间,不少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工厂。他说:“东莞是适合科研创新的地方,这里有理想的创新氛围,如果不来东莞,那会是我最后悔的决定。”
在双方紧密合作下,志成冠军成果频出,并且先后获得不少国家、省、市荣誉称号。年,该公司“电能绿色变换与控制创新团队”入选年度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科研团队。
院士的加入,为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企业注入了科技创新的基因,改变了企业的发展模式,为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指明了方向。
院士们所带来的新技术、新设备可以满足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也可以帮助他们往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链上游挺进,从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升级。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主导的东莞增材制造与智能制造研究院与广东长盈精密共建东莞市院士工作站后,帮助企业通过离散型智能工厂,解决企业多品种小批量3C产品的快速制造问题,长盈精密也通过柔性制造提高了多产品的快速制造效率。
卢秉恒提到:“东莞采用新技术比较快,企业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比较高,这也是东莞传统产业快速升级的重要原因。另外,东莞拥有完善的配套能力,研发新装备所需的大部分零部件,只要有需求很快能在本地找到厂家生产。”
在以院士为代表专家团体引领下,东莞智造的成效越发明显。据东莞市工信局数据显示,年,东莞全年认定资助自动化改造应用项目个,资助金额共1.1亿元,带动投资60多亿元,完工后可节约用工约3万人,平均产品合格率从94.77%提升到97.83%,单位产品成本平均下降8.85%,劳动生产率平均提高2.37倍。
为新兴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
在位于企石镇的东莞市中镓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里,董事长张国义正在查看企业的运营情况,马上还要赶往松山湖的光电研究院泡实验室,即使临近退休,张国义每天的行程却还是满满的。纵然如此,张国义定期会来到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甘子钊的办公室,就技术研究进行一番头脑风暴。
十年来,张国义与甘子钊院士团队开展的深度合作,为光大集团的战略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中镓半导体的成功探索带来北大光电研究院这一新型研发机构。
如今,梳理光大集团旗下半导体产业链,从北大光电研究院到中镓,再到中图、中晶、中麒等企业,光大集团掌握了氮化镓衬底、图形化蓝宝石衬底、芯片、外延片等的产业化,一条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逐步成型。
院士所带来的技术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催生了新的发展,为先进制造业质量升级提供了机遇。可以说,院士团队的到来,为东莞这一过程按下了“快进键”。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东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分别为53.7%、41.5%。
在生物医药领域,广东东阳光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与院士合作,攻克技术发展瓶颈,在近日被授予“广东省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其中广东东阳光药物研究院“抗感染新药研发实验室”获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新材料领域,宜安科技依托院士工作站,开展“适用于消费电子产品非晶合金的研发及应用”课题的研究和产业转化工作。通过院士工作站的推动,宜安科技开发出了国内首台非晶合金压铸成型设备,并建成了非晶合金消费电子产品生产线。
一名来自当地科技部门的负责人表示,如果以往的创新更多是从1到N的跟随式创新,那么如今在东莞,类似上述从0到1再到N的源头式创新正在各行各业中加入涌现。
院士力量扎根迈向深耕融合
今年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上,数十名院士齐聚东莞共论技术与产业发展,这样的场景对于十年前的东莞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当时,几大部委组织院士专家到广东开展咨询服务活动,赴东莞的专家团队中包括5名院士。彼时对于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东莞政府与企业,这样的高层次交流机会格外难得,不少企业负责人赶场参加了全部两场活动。同一年在东莞举行的一场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历时近半年,十几场专业交流会邀请到的院士仅有3人。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当时的东莞市政府出台奖励政策,将院士级别的奖补由30万元提升至万元,并给予其他方面的优惠扶持,但收效并不理想。数量少、层次浅、形式单一,是当时东莞与院士团队之间互动情况的概括。
如今,情况悄然发生着变化,蜻蜓点水式的交流被扎根本地、深度融合的新状态所取代。院士陈和生带领的中科院高能所团队扎根东莞10余年,建起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大科学装置,激活东莞的“创新之源”;院士王恩哥与汪卫华等材料领域专家,以世界眼光、尖端理念在东莞投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聚集起一大批国内外一流人才与成果;网络安全领域专家、院士方滨兴,作为东莞引入的首位特级特色人才,在松山湖创办三家科技公司,深耕网络安全与云计算等业务……
另一方面,随着近期新一批共建院士工作站名单公布,已有30名院士携手东莞企业建立起29家工作站,紧密围绕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诸多新型领域深度合作。
如今,东莞凭借一流科学平台集聚的优势,为尖端人才汇聚提供了契机;凭借完善产业配套的优势,为一流成果转化提供了便利;凭借新兴产业培育带来的巨大技术需求,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空间。从过去千方百计“求才”,到如今筑巢引凤“吸才”,东莞与院士这样的高层次人才的相互关系发生着深刻变化。
对东莞来说,对于院士智力资源的需求,已经不仅限于某个企业或某项技术的带动突破。在“三区”叠加机遇前,更具宏观性、系统性、前瞻性以及战略性的谋划,某种程度上成为一座城市创新能级提升的硬需求。
在院士们及其团队加持下,东莞从单项技术到一个产业,从单个产业到整体谋略,一个实现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正变得愈发清晰。
■南方观察
打好“院士牌”
助力东莞高质量崛起
过去几年,各城市大力度招才引智。大部分城市引进的各层次人才中,院士这一层级待遇最优、力度最大。
据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