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铸

天问一号都登陆火星了,为什么国产车还是造

发布时间:2023/3/2 23:09:49   

天问一号都登陆火星了,为什么国产汽车还是造不出一台世界一流的发动机?

要说国产汽车的发动机,近年来似乎有不少亮眼的产品,长城长安奇瑞上汽等品牌,似乎都有参数亮眼的产品,但是这些发动机产品,却很少有一款发动机是真正国产的,奇瑞的ACOTEC发动机是和奥地利的AVL合作研发的,长城的4C20系列是和美国德尔福合作研发的,上汽的SG系列发动机是和通用合作研发的,吉利则是直接采用沃尔沃的DRIVE-E发动机,而即使是一些自称为自主研发的发动机,核心零部件也依赖国外的供应商巨头。

比如说目前关键的电控系统基本上由BOSH、德尔福、法雷奥等垄断,涡轮增压器基本都是来自于博格华纳、三菱重工、博世马勒等公司,电喷系统主要来自博世、大陆、电装等公司,也就是说所谓的国产发动机,核心部件确实来自于国外企业。为什么天问一号都登陆火星了,咱们的国产汽车还是造不出一台世界一流的发动机?

成本和性能难以兼顾

为什么咱们的军用产品,或者是航天产品,可以做到全球领先,但是为什么汽车工业却和日系德系差之甚远?其中关键的问题就是成本把控,工业产品,只要预算足够,无论是性能、精度、耐用性都能够达到要求,但是军工产品可以不计成本,民用产品却做不到,而一旦考虑到成本,国产汽车就很难和国外产品竞争了,要么性能不达标,要么耐用性达不到要求,而国外的供应商巨头,往往能够在兼顾成本的同时,制造出高性能、稳定性强的产品,而马太效应导致强者愈强,国内产品只能制造出一些质量较差,性能较弱,价格也较低的产品,高端产品几乎被国外品牌垄断。

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失误

前商务部长的吕福源曾谈及“市场换技术”的内涵,“中国必须有自己的骨干企业,合资必须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按中国的长远利益搞。我们让出巨大的市场,我们就有资格要技术、要利润。”本来以市场换技术,要的是逐步吸收国外品牌的技术,并且逐步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但是问题的关键就是,众多造车国企,过度依赖引进现成技术,消化吸收投入严重不足,根据媒体报告,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年到年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费用平均也只相当于技术引进费用的8%。而以日本、韩国为例,这两个国家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费用平均为技术引进费用的7倍。

也就是说,国内车企在引进技术之后,往往只顾着转化为市场销量,却忽视了消化吸收,而这或许就是韩国汽车工业和咱们起步时间差不多,但是却远远把国产汽车甩在了身后的关键原因。

工业基础薄弱

发动机被誉为工业产品上的明珠,它的制造牵扯到很多工业门类,特别是精密制造,而这恰恰是我国的短板。

比如说涉及到发动机零部件制造的压铸机,德国和日本的制造能力最强。而机械零部件加工的车床,全球前十的数控机床生产企业已被日本、德国、美国三国包圆,日本四家、德国三家、德日合资一家、美国两家。而且机床虽然能够从国外进口,但是加工工艺国内外依然有差别,就比如说活塞连杆,对于耐久性地要求非常高,所以加工精度非常重要,在这方面,国内的加工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技术壁垒

之所以汽车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几乎被国际巨头垄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技术壁垒,博世、舍弗勒、法雷奥、博格华纳等等零部件供应商巨头,都会将核心技术紧紧握住手里,而将一些无关紧要的技术转移,因此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而且在这个全球经济化的时代,一家车企想要采购零部件,只要能够买到性能、耐用性好的,一般不会花大力气自己去研发,核心零部件会倾向于选择成熟的产品和方案,也不会选择新产品,这也导致,国内的供应商难以和国际巨头竞争。

正是因为包括但不限于以上的这些原因,导致国内的发动机制造水平,距离欧美日的先进水平,依然差了一大截,无论是从沃德十佳发动机的榜单来看,还是从搭载车型的实际油耗来看,这个差距短时间依然难以追赶,或许这才是我们要在新能源领域弯道超车的原因所在,绕过发动机,变速箱两座大山,咱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再比一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7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