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压铸 >> 压铸介绍 >> 1964年7月1日中国第一口压力锅在沈阳
55年前,那里曾是沈阳中街附近几间再平常不过的平房,而就在这间藏龙卧虎的小作坊里,几十名能工巧匠夜以继日,徒手生花,仅仅用了三个多月,便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口压力锅。
他们是共和国的大工匠,他们用汗水和心血铸就了一座技术革命的丰碑,填补了中国炊具行业的一项空白。正像当时的沈阳市手工业局(后来改为二轻局)局长王东彬说的那样:他们不但看到了“这一步”,而且仅用短短三个多月时间就实现了“这一步”——这是沈阳工人创造的奇迹!
压力山大!合作社小厂研制压力锅
年春,王东彬前往广州参加广交会后,带回来一口国外生产的压力锅。他带着那口英国压力锅回到了沈阳,马上召开黎明铝制品厂的全厂中层干部会,正式宣布:“把研制中国第一口压力锅的任务交给你们,马上行动!”
当时的黎明铝制品厂,是个具有互助合作性质的小厂,只能生产铝汤勺、铝盆、铝饭盒之类的产品。黎明铝制品厂是年由十几家个体私营小五金厂合并成立的,成立之初,它的名字叫沈阳市第九小五金生产合作社,全厂职工61人。后来,改名为黎明铝制品厂。
今年90岁的王有东,年就进入了黎明铝制品厂,当时任黎明铝制品厂车间主任。他回忆说,那时单一的低端产品,让手工业系统自负盈亏的集体企业步履维艰,生存陷于困境,如果不开发新产品,工厂就会倒闭,工人就要失业,这就是市场给企业的压力。所以,他们别无选择。
说干就干!“厂里马上成立了研制小组,厂长黄玉峰是组长,我是副组长,局里还派工程师周涛负责技术指导,我们就开始了研制工作。”王有东回忆说,“那口英国压力锅是铸铝的,于是,王东彬局长安排胜利有色金属压铸厂照着‘洋锅’铸铝锅。但我们当时的设备太简陋,铸出的锅不是有气泡,就是有砂眼。不合格就得重铸,驻厂员温书翰每天用手推车推着几十口铸铝锅,从压铸厂到铝制品厂来回跑,来来回回数不清折腾了多少次。黄玉峰苦活累活干在前,危急关头冲在前。铸铝锅的锅体不平整,车工钳工师傅们就先用车床车,后用粗细砂纸手工打磨,师傅们有的手指甲都磨掉了一半。”
技术攻关,旮旯里烧油桶测试压力
压力锅内最重要的压力怎么试验呢?“就是在锅盖的排气孔上装个压力表,用油桶做个炉子,烧上炭,把炉子放到远离厂房的旮旯处,人躲得远远的,有时没有控制好火候,锅就爆炸了。后来,局里又派大连工学院毕业的工程师林耕时挂帅研制压力锅项目。全厂上下勠力同心,各工种精诚合作,终于将锅体难关攻下来了。”王有东回忆说。
压力锅研制闯过了锅体这一关,但难题还是一个接一个。其中最难解决的还是压力锅的密封问题,必须让压力锅的密封胶圈能“封”得住锅内压力,不漏气。“工程师林耕时带领大家反复试验,和前进橡胶厂的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橡胶配方,反复改进胶圈的厚度,终于解决了压力锅密封问题。后来年,轻工部组织制定全国压力锅密封圈橡胶标准,就是以我们厂研制的配方为主,形成了部颁行业标准。”半个多世纪之后,回忆起研制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和每个人物,年届九旬的王有东,记忆依旧清晰而深刻。
解决了密封问题,还有锅体与锅盖咬合的牙子切割问题,刚开始,王有东和其他几位技术过硬的师傅们,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硬是用手工把牙子一点一点解决了。后来,技术员张旭发明了压力锅切牙子的复合模具,一次性将六个牙子全切下来了,再也不需要师傅们用手工操作了。
张旭是厂里第一个学工的专科生,为了研制这中国第一口压力锅,他废寝忘食,整天泡在厂里,他发明了复合模具之后,又创造了压力锅“变薄拉伸”“模反拉伸”新工艺。压力锅改为纯铝轧制之后,需要“变薄拉伸”,就是在锅体拉伸过程中让锅底变厚、锅壁变薄,张旭发明的这项工艺,至今仍然在同行业中沿用。
81岁的王亚军回忆道:“我当时是厂里的技术员,为了解决压力锅安全问题,我试验了无数次,后来发明了锡铋合金易熔片。厂里的工程技术人员齐心协力,先后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就是为了保证压力锅的使用安全!”
鉴定完毕!中国第一口压力锅诞生
年7月1日,压力锅研制成功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投放市场。“压力锅在使用中,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所以在投放市场之前,必须对其中的安全性等各项技术指标进行严格的检测。”王亚军介绍说。于是,王东彬打报告,请沈阳市主管工业的领导组织召开市级鉴定会,为压力锅走向市场发放通行证。
鉴定是极其严格的,压力测试组对锅的承压进行测验,包括破坏性压力试验;安全测试组对安全堵、限压阀、密封圈等一一进行检测;说明书审定组对说明书的科学性、准确性一字一句地反复推敲,对各种食材的烹煮计时,就是在检验说明书中的“说明”是否准确。
中国第一口压力锅,就这样终于通过了一项一项的严格考试,获得了走向市场的通行证。“经过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鏖战,中国第一口压力锅通过了市级新产品鉴定,标志着研制的成功,终于可以正式投放市场了!”回忆起这一刻,王有东和王亚军都很激动。
压力锅问世后,注册商标是“金鸡牌”。年,黎明铝制品厂将压力锅商标易名为“双喜”。经过几代双喜人的技术创新,到了八十年代末,双喜压力锅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占七成以上,产品几乎家喻户晓。迄今为止,双喜电器已经生产出一亿多口压力锅,销售网络分布全国及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亿万个家庭,同一个双喜”的梦想,是当之无愧的国民品牌。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寇俊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