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铸

随笔系列投资的风险到底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2/6/19 13:50:53   

—第14篇文章—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亏钱不是风险,是风险的结果

关于风险,大家最常听到的一定是‘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大家都习惯讨论风险管理,但很少有人真的关心风险到底是什么?亏钱这事本身似乎就是韭菜们理解的风险。但事实上,亏钱是风险的结果,而不是风险本身。风险是需要可以管理甚至规避的,但我们不能通过“控制自己不亏钱“,来实现我们投资的风控。”投资前要保护好本金“这话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虽然非常有道理但毫无意义和可操纵性。在各种卖方的报告里,也会有一行基本没人看的风险提示,都是写着一些可能会导致股价下跌的情况。例如:业务的增长不及预期,行业复苏不及预期,产业格局恶化导致竞争增加,新技术变革等。这一系列的风险因素看起来很详细,但也没多大意义。甚至大部分的投资者都会直接忽略这些所谓的风险提示因素,所以今天我们从地产暴雷的的两个案例来看看到底什么是投资中的风险。

从房地产的案例看风险类型

近期通过研究地产公司的暴雷案例,我发现尽管大家都有破产重组的压力,但各个公司之间还是有明显的差异。由于房地产商本质上就是土地的投资,所以通过对这些案例对比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出来,投资的风险其实可以简单的分为两大类:1)流动性风险;2)底层资产的风险。

我们举两个地产公司的例子进行对比,一个是HK,一个是RC。前者HK作为北京的中型地产商,核心布局环京区域。一方面环京楼市在年逐步限制加码后,导致整体楼市都比较低迷;而疫情带来的进京政策严格也直接影响了环京的通勤,进一步打压区域房价。随着年疫情的反复,多个区域的销售彻底停滞,最终成为了压垮HK的最后一根稻草。

后者RC则不用太多介绍,近期也都是关于RC的新闻。由于在年的高点依然保持持续性的拿地,七大区域的快速融资扩张,融创西南区陷入多重维度的危机,而华北区域也自身需要输血,最终拖着整个集团滑向了债务危机。

但我们仔细看这两个案例,会发现他们其实是有一些本质性不同的。对于HK,由于目前在手储备的项目基本都只是环京区域的,本身的销售就存在较大的难度和挑战。即使是债务顺利展期延续公司寿命,未来还是要通过在手的这些质地并不优秀的项目来回收现金流进行偿付,这在目前的环京房产市场依然是极度困难的。又因为没有资金再进行新的拿地和开发,也看不到其他可以给公司带来实现困境反转的机会。

如果说的极端一点,在HK错误判断了环京的市场发展趋势,进行重点布局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他走向困境的道路。只能通过指望环京市场的政策彻底放开带来房价快速上涨,再进行一轮涨价去库存可能才能彻底解决它今天的问题,但这目前来看基本不可能。

而RC则不同,RC在手的土储项目众多且许多都是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尽管目前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债务冲击,但如果随着流动性危机的化解,未来项目的销售压力并不大,甚至也会伴随房地产政策的逐步松绑,一线城市的价格会进行继续上行,届时将有望实现顺利的困境反转。

正如同年棚改货币化和涨价去库存的那一轮中,越是之前有破产压力的企业因为自身土地的储备,在房价上涨的过程中反而赚的最多。

所以通过这两个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流动性危机虽然可怕,但依然还是阶段性的。不管是引入外部投资者,还是债务的战旗、或者断尾重生,都存在操作的空间,可以通过负债端的优化解决问题。但一旦底层资产存在质量的问题,却是一个难以改变的问题,注定了难以翻盘再来。

顶级的公司可以在每一轮牛市刷新高点

其实我们选择股票的投资也是同样的情况,股票上涨的过程中是不需要关心质地如何的,因为上涨本身可以构成买入和持有的理由。但是一旦下跌,我们会发现股票的质地会真的决定了这票能否涨回去。

点开A股市场,大家可以看到许多年或者年见到历史高点的股票。那些股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都再也不会回到泡沫时期疯狂的市场行为下达到的高度。但同样是泡沫带来的疯狂,上一轮年的牛市龙头东方财富,却也在5年后再度突破了前高,在年开启了新的行情。

我们发现,真正优质的公司例如伊利、茅台、爱尔、招商、万华等等等等,虽然也会在泡沫中也有快速透支预期并随后进入长期调整,但最终还是能走向新高,其实最核心的原因就是——他们足够好。

研究股价的长期波动会发现,真正好的公司是具有长期可持续的利润增长空间的。参考隆基股份、东方财富的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都是最终通过自身经营利润呈现指数式的增长,最终才成为十几倍的大牛股。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自身的行业特性,两家公司都出现过1-2年的业绩波动,也给当时公司股价带来的较大的冲击,隆基股份-年的最大回撤也是超过60%。

这就是“成长股的至暗时刻“——当公司的增长逻辑受到冲击,业绩有没有办法证明自己,股价势必会出现大幅度且长期的调整。虽然放在后续的涨幅里,这可能只不过是一段小小的插曲,但足够当时的投资者彻底怀疑人生。只有随着公司走出困境,用业绩证明自己,其股价才能收复高地,重新开始新的上涨;但也有那么一些公司没有成功走出来,最终成为了昔日黄花。

相比于这些业绩存在持续性增长能力的的公司,还有一类优秀的公司股价则并没有这种完美的45°上行。我们以广东鸿图为例,其作为铝压铸的核心龙头,也具有大型化压铸的核心竞争力。同样在本轮特斯拉一体化的热度下迎来较好的股价表现。

但复盘历史可以比较明显的看到,公司股价在年创下新高以后,即使是本轮的上涨依然没有突破前高。而公司的利润在-年呈现出稳步的增加,但整体的速度并不快且整体规模并没有指数级别的跃迁。(相比于隆基从一亿不到做到了上百亿,它目前还是在3亿的体量规模),这也正是限制其成为大牛股的重要因素。

展望未来,一方面公司可能有望凭借自身整体压铸的优势,享受新能源车带来的较大增量空间,带来新的增长空间;但同时也由于这个压铸生意的特性(重资产,高投入,同质化竞争导致行业格局相对分散),公司远期的利润天花板还是偏低,难以成为可以持续持有的大牛股。

其实通过上述的问题,核心还是想说明只要资产质量足够好,股票一定是能实现新高的。而真正最终会出现本金永久损失的,还是因为底层资产不及预期。不管是对于公司新业务拓展的失利,自身领先地位的丧失,没有赶上行业技术变革,战略布局错误等等问题,可能让公司陷入无法增长并永久掉队,最终才会为损失的核心原因。

流动性本应是韭菜的优势,却成为大多人的劣势

至于流动性的风险,其实理论上应该是韭菜们的优势,但往往反而被韭菜玩成了劣势。散户相比于机构,由于所用的钱都是自己的,理论上可以足够长期的持有个股,并能抗住所有下跌的压力。

专业的保险机构一旦年内的净值下跌15%会面临账户被拿回的情况;在公募机构不管是大幅下跌还是相对排名不行,都可能面临渠道赎回甚至自己下岗的压。即使是私募基金,也会因为触及清仓线导致彻底出局。因此,机构投资人需要通过体系和市场进行博弈,确保不出现大幅度的调整或者长期的不上涨。

但个人投资者由于钱都是自有资金,既没有赎回也没有清盘压力,理论上可以长期持有无视波动。但往往韭菜朋友们在下跌过程中依然扛不住压力进行清仓。这一般是由两个因素造成的,要么使用超过了可承受的资金进行投资,要么对于所持有股票并不了解。

其实很多韭菜家里总共70W的存款,拿个50W出来炒股,甚至还借钱加仓。一旦跌个20%心理根本也承受不了。又或者因为家中有较大的开支需求,还得把股票卖了拿出来用。所以他们的资金属性和风险承受能力所决定了他们只能追涨杀跌。结果越追越差,越差越追,最后亏得一塌糊涂。

第二来自于对于所持有的股票不了解。大部分的散户炒股最多了解一下公司是干嘛的,属于什么概念,然后根据图形进行追涨杀跌。因为毫不了解公司到底好不好,自然也不可能在1-2年的下跌周期下去坚定持有。最终,很少有散户可以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战胜机构投资者。

所有的风险都是底层资产质量的风险

在这里,我想起恬总给我讲的一个关于投资的故事。因为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不管是估值还是资产的流动性,都有一定的弱势。往往在完成了一项投资后,需要长期持有,即使认错出局也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和昂贵的成本(二级市场看着不对可以卖)。当他问一个比较成功的一级投资人,在高估值,低流动性的市场,怎么去确保安全垫以及进行项目风险控制?

最后大佬的答案很简单,只要投资的项目足够好就行了。只要所构成的底层资产足够优质,高估值可以通过成长来消化,即使短期无法进行快速的估值提升但最终一定能走出来。而真正会暴雷和失败的项目,最终还是因为项目本身的质量不够好。

综上所示,我们发现,真的最致命的风险是来自于底层资产质量问题的风险,这才会对投资进行毁灭性打击。而流动性的风险可以通过负债端来进行解决(请求追加投资或者找新的投资人、使用自有资金等等),但资产质量不行(或者说公司最终的成长性被证伪)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最终只能认赔出局。

就如同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名的十五分钟,由于韭菜和主题众多,A股市场的每一个股票都会有阶段性的高光时刻。但从最终来看,还是只有那些足够好的公司才是在波动中持续上行,而非昙花一现带来的互相收割。

所以,就像买东西需要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一样,物美应当在价廉之前。选择细分赛道里卡位最优秀的企业应该是自下而上选股体系的风险管理的最核心内容——我们还是要选择那些足够好的公司,即使他们不够便宜。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5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