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铸

对话杨昭纯电市场明年会更困难,插混市场则

发布时间:2023/12/9 13:02:27   
10月19日的直播,我们邀请了新能源汽车行业顾问、分析师杨昭,共同讨论新能源汽车行业今天发展的特点,以及对于明年市场,有哪些判断。

嘉宾精彩发言及观点:

纯电A00级车型三年内会被淘汰;今年以纯电为主的企业肯定不好过,首先需求增速变得很低,第二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第三今年涨电价、涨服务费已经成了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今年插混的市场会非常好,明年的增速会比今年还高,可能会超过万辆;高级别自动驾驶还是实验性的东西,那就应该在实验场地去测试,而不是普及到整个市场里;5米以上的大车,在人口密度特别大的这些核心城市,如果没有专门司机,就是一个伪需求,因为它没有给用户带来质的提升,带来的更多是停车难、开车难的负权益;特斯拉在汽车端的核心竞争力在减弱。

以下为直播聊天实录,有所删减,完整直播视频请查看「智车星球」视频号:

智车星球:目前从数据来看,混动和插混就像您当时预判的这样,是高速发展的状态,您当时对于纯电的增长瓶颈是怎样判断的?

杨昭:我先分享一下去年调研的数据。去年新能源汽车的主力市场,南部地区是广州、深圳,东部地区是上海和杭州,西南部最主要的就是成都和重庆。

这些城市会有一些差异。一线市场中,北京市场因为没有牌照政策,所以纯电的比例占比极高。除了北京以外,纯电市场的占比大概在60%、70%,对应的插混占比是在30%左右。刚才罗列的重点城市,比如成都、重庆、西安、天津等,和一线市场的特征截然不同。这些市场的混动比例占比非常高,基本就是和一线城市对倒,差不多插电能占到70%左右。

从产品的角度来讲,年有一款具有破圈效应的车型,宏光MINIEV。这款车型对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过去很多年,我们经历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同时政策优惠的促进,但实际上破圈效应并不明显。

参考燃油车,燃油车从年开始逐步向家庭普及,第一波快速普及的就是奥拓、QQ和F0这种。但实际上在年之后,在一线城市几乎看不到这种车型了,应该就是三年左右,市场就淘汰了这些车型。

对应到新能源汽车也一样,因为它只能满足消费者出行最基础的需求——出行半径低、使用强度低、对车的安全要求也低。所以看今年的数据,这类车型萎缩得非常厉害了,估计也就三年的时间就会全部淘汰。

对应的,对于消费者来说没有较强使用限制的产品,会迅速进入选购的名单。所以去年我给的结论是今年插混的市场会非常好,我认为明年的增速可能会比今年还高。今年整个插混应该能到万辆以上,到明年的话,可能会超过万辆。

再说回纯电市场。从购买力的角度来讲,买了宏光MINIEV的用户,要升级,也就是10万元左右的产品,没有补能焦虑,没有出行半径影响,这样的产品,比如10万元左右的插混,这对于非双限城市吸引力会非常强。

另外一块市场就是所谓的高端纯电。我对新能源汽车的理解,相比传统燃油车的溢价部分,放到电动车已经平民化了,比如加速能力、隔音、操控等。所以所谓的高端化,可能在短期内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突破。

我们的遥遥领先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在产品里。比如现在的电车,无论是万还是十几万,用的电池无非就是那么几个企业,尤其是宁德时代的占比非常高,特别出彩的东西几乎没有,同质化很严重。

智车星球:数据显示,今年1~9月份很多以纯电车型为主的企业,年度销量KPI完成率都很低,您怎么看?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的发展,您有哪些看法?

杨昭:今年以纯电为主的企业肯定不好过。首先需求增速变得很低,第二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第三今年涨电价、涨服务费已经成了一个很明显的现象。

而插混产品无bug,附带条件要求越少,用户的选择性会越强,所以肯定会抢绿牌市场。

从技术角度来看,做纯电包括增程相对简单,绝大部分的车企做增程,供应商都是东安动力,同时因为没有发动机直驱,技术难度相对比较低。如果是纯电,也是拿来主义,汇川的电控,宁德的电池,再选一个电机,自己做一套整车模具,就能攒出一个产品。

所以很多创业公司都是从纯电或者增程开始,因为简单。但如果是开发一套目前几家自主龙头企业做的DHT,就非常有难度,发动机和变速箱都很难搞定。

几年前新势力的底气还是很足的,但现在会发现造车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你的基本功、规模化、技术沉淀,很多东西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搞定的。

汽车行业产业链特别长,不像智能手机甚至互联网,产业链极短,研发成本也低,错了可以重新再来。但汽车行业的试错成本极高,一个新车不算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一套整车的模具动辄几亿甚至20亿的成本,一旦出错付出的代价无比巨大,所以没有那么多试错机会。因此必须得依托经验,依托专业人才以及对这个行业很强的认知。最起码作为掌舵人,不能被下面的所谓高管们糊弄。

我认为中国的汽车企业未来傲视全球是一定的,但傲视的这个车企我认为传统车企的概率会远大于所谓的新势力。

智车星球:对于明年市场还有哪些判断?

杨昭:纯电市场会更困难,A00级市场会进一步萎缩,A0级市场增速也会放缓。所谓的高端豪华,要么降价,要么消失,因为你没有提供什么本质的区别,也没有技术代差,更像是精装修。

另外,随着插混的高速增长,中国汽车全球化的速度会远比我们想象得快。插混混动替代燃油车,在国内已经是肉眼可见的趋势,很可能我们的在国内迅速替代燃油车的同时,捎带手也把全球的燃油车市场打得一塌糊涂。这背后是依托我们整个产业链的强大,所以带来了足够大规模、足够低成本以及足够优秀产品零部件。这放到全球都是非常大的优势。

智车星球:最近这几年电池也出了很多概念,您怎么看?

杨昭:电池这块实际上有两大块,一块是材料的化学体系,一块是电池包的设计结构。化学体系,从年开始大规模推广高镍电池,对应的能量密度更高,但实际上热稳定性更差。还有我们讲热失控的元凶,实际上是有机溶剂。我在年看到过一篇论文,用双氟磺酰亚胺锂作为电解液的核心溶质,去逐步替代六氟磷酸锂,提高稳定性。所以实际上行业一直在努力做一些改良。

然后结构这一块,我理解实际就三个核心。第一个是刚性,动力电池要装在车上,在行驶过程中车身会发生变形,所以电池的结构要好,但又要轻。实际上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中国动力电池厂商相比于整车厂商更加优秀,推出了很多很好的产品,比如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和神行,孚能的SPS,是非常优秀的,结构刚性非常好。

第二个是热循环。电池在大电流输入输出的时候都会发热,尤其是磷酸铁锂这种材料,除了电芯材料体系,在电池包结构上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液冷板和冷却面。最早特斯拉的冷却面做得比较不错,后面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也大规模把液冷板作为结构件,实现了非常好的散热。

这里面还有一个反面例子,磷酸铁锂本身是非常安全的材料,但现在很多电池为了极致的效率,散热就做得非常差,一旦内短路,或出现了外部冲击,它的热蔓延作用就会特别迅速。

在结构这一块还有热阻隔,磷酸铁理越来越流行,但磷酸铁理的热阻隔做得是越来越差,三元的热阻隔确实做得越来越好。

另外,现在市场上有拿单个电芯的安全性去混淆整个电池包安全性的现象,这是比较糟糕的。

智车星球:最近小鹏和华为掀起了一波智能化热潮,您如何看待?智能化会成为消费者购买过程中的重要决策因素吗?

杨昭:首先我觉得LCC这种基础L2功能,是能有效缓解高强度长途驾驶司机疲劳的,使用的频次很高,有实际价值且相对成熟,成本也便宜。

但所谓高级别自动驾驶,高速也好城市也好,首先有一个问题,就是安全冗余有多高,尤其在中国这样的复杂交通环境,这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我们不要吹自动驾驶有多强,能覆盖多少城市,错一次用户所承担的代价有可能是他一生都很难承受的。现在这些宣传自己自动驾驶能力很强的企业,没有一个敢说自己的产品不可能出问题,所以实际上这还是个实验性的东西。既然是实验性的东西,那就应该在实验场地去测试,而不是普及到整个市场里。再加上成本还没有做下来,所以还需要时间。

智车星球:现在很多车企都在推出MPV产品,这个细分赛道的需求如何?

杨昭:目前看MPV市场,纯电基本上卖不动,插混有月销过万的,这对传统燃油MPV的挤压还是比较大。混动比较燃油车,有太多的优势,能耗、加速、NVH以及各种车载用电器的优势,都是对传统内燃机时代的一种颠覆。

但如果从需求的角度出发,市场真的有这么大需求吗?

车的本质是交通工具,目的就是让人更舒服地从A点到B点,人占用的空间越大越舒适,这个逻辑没毛病。但会有一些现实问题,行车困难、停车困难、害怕剐蹭,除非你有专门的司机,不考虑这些问题,但这应该是少数。

所以这种5米以上的大车,在人口密度特别大的这些核心城市,我觉就是一个伪需求,因为它没有给用户带来质的提升,如果没有专业司机,带来的更多是负权益。

智车星球:特斯拉今年并没有带来太多让我们亮眼的东西,但从单车销量上看还是遥遥领先,您认为明年特斯拉会如何发展?

杨昭:马斯克有极强的创新能力,比如电池是在成本端的一个非常好的创新。但圆柱全极耳工艺难度非常大,要磨极耳要焊接,而且良率很低,所以这次创新有点不太顺利。

一体化压铸的创新也非常好,毕竟铝合金车身加工成本占比很高,相比材料成本,加工成本是几倍甚至10倍。

电动车一方面要轻量化,一方面要降低加工成本,所以特斯拉的创新非常有价值,但是把传统的冲压焊接变成压铸,前期的设备和模具全部要换,实际过程中,这个过程会长一点,没有那么立竿见影。

智能化这块,Fsd的购买率相对也没那么高,它的皮卡车型,适用的市场也比较有限,所以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是在减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7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