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铸

华阳集团研究报告智能网联产品线不断拓展,

发布时间:2022/10/26 15:23:37   
白癜风微信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7.html

(报告出品方/作者:天风证券)

1.聚焦智能化、轻量化,积极布局汽车电子业务

集团前身为华阳实业,积极向汽车电子零部件系统供应商迈进。年1月,全民所有制企业华阳实业设立。年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华阳有限,年,华阳有限经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公司,并更名为华阳集团。年,公司于深交所上市。华阳集团致力于成为国内外领先的汽车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的系统供应商。近年来重点围绕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进行产品布局。集团业务板块涵盖汽车电子、精密压铸、精密电子部件以及LED照明等。

公司聚焦汽车智能化、轻量化,致力于成为国内外领先的汽车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的系统供应商,核心业务为汽车电子及精密压铸。目前汽车电子业务涵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三大领域,并已成为国内智能座舱产品线最齐全企业之一;精密压铸业务拥有汽车关键零部件(含新能源三电系统关键部件)、精密3C电子部件及工业控制部件等产品线,已成为行业竞争力最强的企业之一。公司具备一站式服务能力,在精密模具技术、精益管理、运行效率和成本管控上具备较强优势,客户优质且持续增长。公司汽车电子和精密压铸业务整体发展趋势进一步向好。

1.1.员工持股平台为最大股东,连年股权激励彰显信心

截至年3月24日,华越投资持股57.05%,中山中科持股7.66%,中科白云持股6.28%。华越投资前身为华阳投资,从事实业投资活动,中山中科及中科白云隶属于中科招商方,于年受让了部分持股员工退股的股权,主要从创业投资类活动。华越投资八名实际控制人分别为邹淦荣、张元泽、吴卫、李道勇、孙永镝、陈世银、李光辉和曾仁武,除控股股东外,其他人员同时担任华阳集团高管职位。

华阳集团下设多家子公司,根据汽车电子、精密压铸、精密电子部件、LED照明等业务的不同需求,分别成立对应的子公司进行业务支撑。如华阳通用电子、华阳精机、华阳多媒体电子、华阳光电等。其中子公司华阳通用电子成立于年,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智能驾驶舱解决方案,包括汽车抬头显示器(HUD)、车载无线充电、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车联网等产品与服务,显示了华阳集团在HUD制造领域的雄厚基础。华阳集团子公司业务集中于汽车电子及精密电子部件领域,同时实现了对智能座舱及车载硬件的一体化、全覆盖的产品线布局。

年首次股权激励,推动公司长期稳定发展。年4月30日,华阳集团发布《年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拟向激励对象授予万份股票期权,占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1.27%。其中首次授予万份股票期权,占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0.95%;预留万份股票期权,占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0.32%。首次授予部分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为每份13.50元(后由于分红,调整为13.4元),计划授予的激励对象总人数人(调整后为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拟向激励对象首次授予.万股公司限制性股票,占本计划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47,.00万股的0.63%。

首次股权激励目标超预期,年股权激励再次实施。华阳集团年归母净利润达1.81亿元,同比增长%,远超首次股权激励10%的同比增长目标。年9月10日,华阳集团发布《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拟授予万份股票期权,占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的0.%,无预留权益。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为每份35.77元,计划授予的激励对象总人数人(调整后为人)。

股权激励调动核心员工积极性,彰显公司高质量发展信心。公司年股权激励,净利润目标再提升,考核指标兼顾公司业绩、下属公司绩效、个人绩效。(1)公司净利润增长率以年为基期,//年触发值为20%/44%/%,目标值为50%/80%/%,目标净利润2.72/3.26/4.53亿元。(2)在公司可行权的前提下,下属公司业绩目标达成率超80%时可行权。(3)个人考核结果大于等于60分时可行权。我们认为此次股权激励考核体系具有全面性、综合性及可操作性,有利于充分调动激励对象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使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并且基于汽车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和集团的高市场份额,我们预计公司业绩大概率稳中有增,有望完成股权激励目标。

1.2.重点发力汽车电子领域,提供整车配套式解决方案

华阳集团形成了重点发力汽车电子领域,以精密电子部件为补充发展的产品格局。控股子公司从事汽车电子、精密压铸、精密电子部件以及LED照明等业务。受益于汽车行业的电动化、智能化、精密化、轻量化等趋势,公司四大业务中的汽车电子和精密压铸业务营收占比稳步上升,截止H1,合计占比接近90%;LED照明产品性价比的提升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助推智能照明迅速发展,公司营收占比保持稳定;而光盘市场规模的持续萎缩导致精密电子部件业务营收占比逐渐下降。

汽车电子:汽车电子板块主要面向整车厂提供配套服务,下游客户主要为汽车厂商或汽车厂商的一级供应商,主要采用与客户同步研发模式进行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的汽车电子业务拥有丰富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智能网联产品线。智能座舱产品包括信息娱乐、液晶仪表、抬头显示(HUD)、流媒体后视镜、座舱域控制器、空调控制器、无线充电等,智能驾驶产品线包括环视系统、自动泊车系统(APA)、盲区监测(BSD)、驾驶员监测系统、高清摄像头等,智能网联产品包括T-BOX(远程信息处理器)、FOTA(无线升级)等。年全年,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1.06亿元,占公司年总营收的62.42%。

精密压铸:精密压铸板块主要生产铝合金、锌合金精密压铸件,目前拥有汽车关键部件、精密3C电子部件、精密激光头部品等较全面的产品线,为客户提供产品协同开发、模具设计及制造、精密压铸及机加工、表面处理、组装等一站式服务。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底盘系统、汽车转向系统、汽车发动机及变速箱、汽车传动系统、智能钥匙、新能源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等;精密3C电子部件广泛应用于包括航空、机械、电子、5G光通信等行业在内的各类连接器及结构件等。年实现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双增长,实现营业收入6.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24%,占公司总营收的18.85%。

精密电子部件:精密电子部件板块主要生产与光盘应用相关的产品,年开始发展,以高端精密制造能力和全行业资源整合力为基础,掌握“智造”的核心技术,已经成为精密电子部件行业优秀企业,公司拥有机芯、激光头及组件、车载翻转机构等产品线。公司消费类机芯产销量位居行业前列。年精密电子部件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92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11.62%。

LED照明:LED照明板块拥有LED封装、LED照明灯具等业务,主要产品包括封装产品、智能照明灯具、商业和工业照明灯具等,采用订单式生产模式。通过与知名厂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知名院校建立产学研基地,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目前智慧照明、通用照明、商业照明等部分技术发展迅速。年LED照明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42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4.21%。

1.3.营收触底反弹开启高增长,重视技术研发保持竞争力

公司转型汽车电子经历短暂低迷,触底反弹开启高增长阶段。年至年营业收入逐步下降主要受汽车行业景气度下降的影响,-年,公司受北汽、众泰等自主品牌客户回款和存货减值影响,公司净利润下降。期间公司对组织架构及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广泛吸收优质客户。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74亿元,较年同期下降0.27%,实现净利润1.8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截止年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1.31亿元,净利润2.07亿元,已超过年净利润,呈现回升态势。

汽车电子、精密压铸毛利率稳中有升,精密电子、LED照明毛利率下降。年较年,公司总体毛利率保持小幅上升,由21.9%提升至23.6%。汽车电子、精密压铸毛利率上升,精密电子、LED照明毛利率下降。汽车电子业务毛利率由22.3%提升至23.1%;精密压铸业务毛利率由29.0%提升至30.7%。精密电子部件业务毛利率由11.5%下降至9.0%,LED照明业务毛利率由19.6%下降至17.9%。

公司重视产品技术研发,保持长期竞争力。年研发费用为2.8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47%。自年起,研发投入大幅度领先于其他费用投入,同时公司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削减管理费用。公司凭借多年的产业积累,在车载智能网联、高精度及实时导航、软件工程、抬头显示、数字仪表、辅助驾驶、智慧照明、驱动电源等方面拥有核心技术,拥有较强的系统集成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截至年半年报期末,公司拥有专利项,其中发明专利项。

1.4.公司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头部车企达成量产订单

公司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市场开拓取得较大突破。公司成立以来的主要客户包括长城、长安、广汽、吉利、北汽、一汽、上汽通用五菱等,近两年公司前五大客户能贡献45%左右的营业收入。年以来,公司汽车电子业务承接了包括长安福特、长城、长安、广汽、PSA、北京现代、东风本田、吉利、比亚迪、北汽、奇瑞、百度、蔚来、威马、金康赛力斯等客户的新项目订单。精密压铸业务今年以来成功导入舍弗勒、电装、泰科、上海联电、芜湖纬湃、大疆、德国海拉、富临精工、北美及欧洲采埃孚、速腾聚创、比亚迪等客户的新项目,包括激光雷达零部件以及新能源汽车相关项目。

年,华阳集团与长安、广汽、长城等头部厂商达成了量产订单,包括哈弗M6PLUS、哈弗赤兔、广汽传祺GS4PLUS、广汽传祺GS8、长安UNI-T、AITO问界M5等车型。目前,华阳集团也已经获得了多个国内以及海外车企的量产项目,涉及产品包括C-HUD、W-HUD、基于DLP的AR-HUD,以及座舱显示屏、液晶仪表和无线充电。(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智能化、网联化深度发展,智能座舱快速普及

2.1.智能座舱快速普及,产品边界不断拓宽

随着汽车行业智能化、网联化市场机遇的全面到来,智能座舱成为了汽车领域最热门的赛道之一。由于技术实现难度相对较低,成果更容易感知,近几年大量车企和零部件企业都将智能座舱作为了智能化变革的前哨站,争相开展差异化布局。作为汽车中融合AI、5G、大数据、智能人机交互、高性能芯片等技术的产物,智能座舱随着智能化及网联化变革的深入推进,正进入快速普及阶段。

消费者需求逐渐成为汽车智能化发展重要驱动力。在AI时代下,汽车智能化更加深入发展,汽车产品从传统的“功能汽车”向“智能汽车”转变,车辆需要更多满足车主需求,并不再是简单的出行工具。并且随着消费者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率增加,大部分消费者在购车的需求选择上,导航、视频、社交等智能科技配置已上升至第二位,仅次于安全性能,智能座舱需求已进入“主动智能、内容+服务”阶段。

目前中国市场座舱智能配置水平的新车渗透率约为53.3%,根据IHS的预测,从年开始,中国市场智能座舱新车渗透率就将高于全球市场的渗透率,年中国市场智能座舱新车渗透率预计可以超过75%,而全球市场的渗透率为59.4%。

智能座舱,即智能化的汽车驾驶与乘坐空间,包括多种软硬件,如应用程序(导航、影音、娱乐等)、操作系统(QNX、Linux、Android、HarmonyOS等)、中间件(车机互联、WiFi与蓝牙模块、导航与位置服务模块等)、HMI交互窗口(液晶仪表、多形态座舱显示屏、流媒体后视镜、HUD等)、座舱域控制器、SoC芯片等。用户通过摄像头、麦克风等硬件输入信息、或通过传感器感知信息,再由芯片通过分析用户感知、行为进行主动决策,最后通过显示屏、仪表等实现输出,完成了车、路、人三方面的智能化,并将数据储存至云端,以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适配。

对人智能:汽车智能座舱通过与驾驶员及乘客通过语音、手势等交互方式进行互动,感知用户行为,了解用户需求。

对车智能:利用内置智能硬件设备,如车载芯片对电子器件反馈的数据进行计算,了解汽车行驶状态以及各种参数指标,对车辆进行最佳状态适配。

对路智能:依托V2X对道路状况信息进行感知和收集,并将数据传输至云端进行计算和路线智能规划。

智能座舱涉及面广,产业链不断拓宽。目前来看,智能座舱产业链上游可分为芯片等硬件供应商以及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程序等软件供应商;产业链中游包括车载信息显示系统、车载通讯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座舱域控制器等软硬件集成供应商;产业链下游包括主机厂。区别于传统的Tier2、Tier1、主机厂的供应链线性结构,智能座舱涉及到许多软硬件的集成,及解决方案的提供,因此供应商会结合所提供的不同产品类型,不断切换身份,导致产品边界不断拓宽。

2.2.座舱电子助力智能化,域控制器丰富座舱功能

智能座舱产品主要包括涵盖座舱内饰和座舱电子两方面,并由两者共同构建人机交互(HMI)体系。

智能化趋势下,座舱内饰主要包括智能化的灯光、座椅、空调等,座舱电子包括车载信息显示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等。

车载信息显示系统包括液晶仪表、座舱显示屏、HUD、流媒体后视镜等。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提升,信息显示系统在信息量、显示方式上不断进步:显示信息不仅包含车速、水温、转速等基本信息,增加了行驶里程、车辆状态、导航等信息;除仪表外,座舱显示屏、HUD、流媒体后视镜等新兴信息显示方式的渗透率持续增长,为驾驶员提供安全、便捷的体验。

液晶仪表与传统机械仪表相比,取消了传统物理指针,使用液晶屏幕展示车辆行驶信息。液晶仪表功能丰富,显示效果更加绚丽,不仅显示车辆行驶速度、发动机转速、剩余油量等基本信息,并可实现个性化设置、提升整车科技感。

座舱显示屏是位于中控台中部的显示屏,可以显示时间、温度、日期、音频等基本信息,一般多作为多媒体控制系统的信息显示装置,电子导航系统、倒车辅助系统的显示屏,还可兼作车载电视、DVD的显示屏,调节空调温度和车辆驾驶模式。

液晶仪表和座舱显示屏是人车交互的重要窗口,未来的中控屏幕将可能出现多屏、联屏构造,并且将会出现中控屏幕与液晶仪表的融合。驾驶员与乘坐者都有各自的屏幕,方便驾驶员能够快速便捷的输入、获取信息,也方便乘客的享受娱乐功能或车辆驾驶信息,加强人车交互。

HUD(HeadsUpDisplay),即抬头显示仪,通过投影将时速、导航等重要信息映射在挡风玻璃或屏幕上,便于驾驶员更好地查看车辆行驶信息。驾驶员查看信息不必低头,提升驾驶安全性。同时可以调节眼睛,有效避免眼疲劳。

流媒体后视镜运用实景显示技术,将摄像头功能与传统的车内后视镜相结合,在镜面上投射车后的实时实景图像。流媒体后视镜让传统车内后视镜的可视范围大大提升,达到了80°,更有利于行车以及泊车的安全,并且有强大的夜视能力。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是中央处理器、车身总线和互联网服务组成的综合信息处理系统。能够实现多媒体资源应用、导航、蓝牙/WiFi连接、辅助驾驶、车辆控制、社交应用、人机交互等功能。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硬件系统以ECU为中心,通过ECU的接口与各个部件实现连接和信号交互。ECU为电子控制单元,主要起到提供信号接口、接收、处理、输出信号的功能。通常一个功能,如麦克风、扬声器等,由一个ECU来支持,实现整车功能的ECU架构称为电子电气架构。电子电气架构可简单分为分布式、域控制器式和中央计算式。由此可见,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提升、功能的增加,为了协同算力和OTA升级的便捷,传统的分布式ECU已不能满足算力要求,目前的主流趋势是应用域控制器,未来将发展为中央计算式。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也向着多功能集成、多屏融合交互、人机交互多样化等趋势进行发展。

座舱域控制器相比其他域控制器更有望全面普及。博世和大陆等供应商划分了五大控制域模块,分别为动力域(安全)、底盘域(车辆运动)、车身域(车身电子)、信息娱乐域(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域(辅助驾驶)。对自动驾驶域而言,自动驾驶实现难度较高,并且法规落地仍需等待,而智能座舱落地难度小,座舱的智能化硬件技术相对成熟,正成为汽车厂商打造差异化的重要领域,所以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更有望全面普及。

对于整车厂后期运营管理而言,域控制器带来的好处也显而易见。由于采用了同一计算平台和网络通信架构,后期整车厂可以更好地通过OTA升级持续地改进车辆功能,为汽车添加更多车联网、ADAS相关应用,提升用户粘性。且这种开发模式还有助于减少供应商数量,方便整车厂选取高性价比供应商以及进行供应链管理。ICVTank数据显示,年全球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出货量为80万套,预计年全球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出货量将达到1万套。

2.3.迈向智能移动空间,提供丰富场景服务

根据自动驾驶分级,智能座舱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电子座舱阶段、智能助理阶段、人机共驾阶段及智能移动空间阶段。

电子座舱:车载人机交互系统逐步整合,组成“电子座舱域”,并形成系统分层。车载电子经由车载收音机()、中央显示屏()、车载导航()一直发展至电子座舱域(),由传统分散的座舱体系逐步发展融合成集合整体,衍生出后续多屏联动、多屏驾驶等复杂座舱功能,催生出座舱域控制器这种域集中式的计算平台。硬件整合的价值体现在成本及技术两个角度上,可以减少功能复杂化之后座舱硬件成本的增加,同时集中式方案统一了通信架构有助于降低设计难度、提高技术效率。

智能助理:应用生物识别技术,促进驾驶员监控设备迭代,增强车辆感知能力。此阶段车辆将设立独立感知层并升级交互功能,智能座舱通过感知层获得车内视觉(光学)、语音(声学)以及其他硬件设施提供的数据,再利用生物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来监控车内人员的生理状态及心理状态,做到“理解人”;交互升级包括多种手段并存(物理按键交互发展至语音、手势交互),以及通过“视觉”、“语音”等多模交互发展为智能助理。

人机共驾:在整个乘车场景中(上车-行驶-下车)形成个性化、场景化服务,车辆初步实现自主/半自主决策。随着电子电气架构由分布式ECU向域控制器过渡,自动驾驶等级的提高,从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算力增强,同时自动驾驶辅助的功能增加。车内感知系统(IVS)将对驾驶员状态进行主动提醒,信息显示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也将提升。基于多种模式的交互手段将融合得更精准和主动,这件会促进座舱域、动力域与底盘域的融合,座舱将变成更加全面的智能助理。

智能移动空间:未来汽车使用场景更加丰富,将涵盖娱乐、生活、附加信息等一系列活动的出行服务,智能网联实现驾乘人员线上线下体验的无缝连接,车辆作为“第三生活空间”,带有独特的移动属性,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便利的体验。(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HUD技术迭代加速,智能化助推AR-HUD迅速发展

HUD能够更加便利的展示信息,提升驾驶安全性。HUD(HeadsUpDisplay),即抬头显示仪,通过投影将时速、导航等重要信息映射在挡风玻璃或屏幕上,便于驾驶员更好地查看车辆行驶信息。HUD的显示位置位于人眼前方偏下5-10度,免去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低头查看仪表盘的风险,按照60km/h的行驶速度计算,低头查看1秒仪表盘就不能掌握前方15-20米的路况,影响行驶安全。HUD属于车载电子部件,可分为前装部件(在汽车出厂前已完成装配)及后装部件(在汽车出厂后可由车主自行选购装配)。常规来说,透明显示屏+投影技术就可以实现抬头显示功能。在竞争对手方面,海外制动系统巨头占据比较大的市场份额。

3.1.W-HUD为目前主流产品,AR-HUD面向高端车型

HUD分为C-HUD、W-HUD和AR-HUD三种,W-HUD和AR-HUD是目前主流解决方案。

C-HUD显示屏为放置于仪表上方的一块透明树脂玻璃,一般会根据成像条件对这块玻璃进行特殊处理,通常做成楔形来避免玻璃两面的反射重影,可以有效控制成本,提高显示效果。但C-HUD置于仪表上方,车辆碰撞时会对驾驶员产生二次伤害,不利于车内安全。

W-HUD通常采用高亮度发光二极管(HBLED)作为背光源,并使用1.5-3.1英寸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作为图像源,供应商需要掌握W-HUD的电子和光学要求,目前只有少数供应商具有生产W-HUD的能力。W-HUD具有高对比度和亮度、丰富的内容,以及良好的实用性。

AR-HUD其实也是W-HUD系统的一类,目前仅在豪华车型中采用。真正的AR-HUD集成了驾驶员监控和前向物体识别系统,具有数据融合和图像处理功能,可提供实时图像校正。年,一款宽视场的AR-HUD已开始生产,预计从年开始AR-HUD将部署在更多像奔驰S级等高端车型中。

3.2.TFT-LCD和DLP是HUD主要技术路线

TFT-LCD和DLP是HUD的主要解决方案。按照投影技术分类,目前运用在HUD上的投影技术包括TFT-LCD投影、DLP投影、激光扫描投影、LCOS投影等。

TFT-LCD投影:最常见、技术最为成熟的投影技术,与LCD屏幕的原理类似,将白光光源用棱镜分为红、绿、蓝三色,经过液晶单元,达到投影的效果。但光线在经过液晶后亮度会有一定程度的衰减,并且因为液晶之间会有一定的距离,其分辨率也不高。因其技术成熟、成本低廉成为现阶段很多HUD的首选。

DLP投影:DLP(DigitalLightProcessing)数字光处理技术是美国德州仪器的专利技术,其投影亮度高、分辨率高、成像逼真,目前较多的前装HUD均采用此种技术。不过,由于DLP投影的是整个平面,为了提升显示效果需要针对不同的挡风玻璃,定制高精度的反射非球面镜,这也直接导致了DLPHUD成本的提高。

激光投影技术:简言之,就是用激光作为投影光源的技术,目前主要运用在室外大型投影和演出上,由于并不是全平面投影,激光投影具有色域广、亮度高、聚焦效果好的特点,非常适合投影信息简单、亮度要求高的HUD场景。并且由于激光投影属于聚焦投影,并不需要HUD匹配复杂的光学系统。但目前激光二极管对温度较为敏感,不能达到车规要求的85℃的工作要求。

LCOS:LCOS(LiquidCrystalonSilicon)硅基液晶技术,是一种基于反射式的微型矩阵液晶显示技术,可以在非常小的尺寸内显示丰富的信息,亮度、分辨率、对比度等性能都非常优越,GoogleGlass采用的就是这种技术显示信息。但目前硅基液晶并不能大量量产,成本太高,仅有部分工程试验HUD产品采用了这一技术。

3.3.智能化助推HUD普及,AR-HUD成为未来趋势

得益于技术迭代加速与HUD前装渗透率提升,我们认为HUD未来发展有如下趋势:

趋势一:智能化促进HUD普及,主机厂与消费者需求刺激前装HUD渗透率提升

用户对辅助驾驶功能的需求增长进一步激发了显示仪器的发展。一般而言前装HUD的难点在于产品从车辆开发阶段便需要定制化设计与生产,技术壁垒和投入费用较高,所以一些资金实力不强的HUD企业会选择先开发后装HUD产品,但是由于前装HUD的客户使用体验更好,且各主机厂对HUD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未来前装HUD技术将逐渐成为各HUD供应商发力的领域。以国内初创HUD公司未来黑科技为例,它采取了首先从后装市场切入,获得一定规模后进军前装市场的技术发展路径。"

趋势二:AR-HUD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AR-HUD显示效果出众,我们认为有望成为HUD的发展方向。HUD与整车系统的深度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座舱电子解决方案和ADAS整体解决方案的重要部分。AR技术带来驾驶“科技感”,引领未来发展趋势。AR-HUD核心技术对车道级导航能力、图像识别与检测能力、融合算法能力要求很高,未来或为HUD行业发展中下一个的风口。相较于一般HUD,AR-HUD无论是在显示信息量、内容可读性还是人机交互性均更加优良,AR技术推动HUD演进至一种新境界:

(1)显示信息量:除了能够显示一些传统的行车、导航信息之外,该系统还能与ADAS功能深度融合,能够实现车道偏离、前车碰撞、行人预警、超速提醒等高级功能,并将显示信息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2)内容可读性:相比于传统的W-HUD,AR-HUD的VID(虚拟图像距离)更长、FOV(可视角度)更大,成像尺寸更大,并且可以将行车信息更好地与HUD显示内容融合,能够让驾驶员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带来更佳的使用效果。

(3)人机交互性:AR-HUD可实现人眼、成像与环境的动态融合,AR-HUD通过传感器获取信息,为使用提供实时数据;同时AR-HUD还会通过车内传感器捕捉驾驶员眼睛位置,对成像进行实时调整,保障显示的清晰和稳定。

趋势三:成本下降

光学组件的技术进步、核心部件供应商在投影芯片、玻璃、光源等相关技术上取得突破,有望推动HUD成本下降。

3.4.渗透率快速提升,市场容量前景广阔

HUD成为座舱内第三块显示屏,发展前景向好。当前主流合资、自主品牌均已装备HUD,其中蔚来装备率处于高水平,达到52%;BBA三家豪华品牌中,宝马装备率最高,接近40%;丰田、本田和大众位列豪华品牌之后,装备率水平位于10%左右;自主品牌中,吉利、长城装备率接近10%。

W-HUD为主流方案,AR-HUD成为新增长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统计,年1-6月份,国内市场W-HUD方案占比达到91%,是当前的主流方案。AR-HUD尚未占据主流,国内搭载量为辆。AR-HUD的技术发展和成本控制也日渐成熟,其具有显示信息更多、信息获取便利、人机交互更强的特点,正受到越来越多车企的青睐,成为市场新的增长点。年以来,不少车企陆续宣布在新车中配置AR-HUD产品,当中包括奔驰S级、奥迪Q4e-tron、大众ID系列以及一汽红旗E-HS9和长城摩卡等。此外,上汽、广汽、长安、奇瑞等也在计划搭载AR-HUD。

HUD作为ADAS人机交互的途径,可以显示驾驶辅助信息、提升驾驶安全性、带来更好的驾乘体验。在国家智能网联发展战略的支持下,车企更加重视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的转型。同时随着HUD技术突破,显示效果大幅改善,配套价格逐渐下降,性价比也逐步提升。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年、年和年国内新车HUD搭载量分别为28.51万台、58.01万台和.7万台。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预计,到年国内市场新车HUD前装搭载率有望超过20%,其中AR-HUD占前装HUD的比例预计在20-30%。

根据佐思产研,W-HUD的平均价格从年的美元下降到年的美元,C-HUD平均价格从年的50美元下降到年的38美元,同时随着ARHUD的渗透率增加、单车价值高,整体来看HUD的平均价格将稳中有升。我们预计年HUD前装渗透率达20%,同时测算出年国内前装HUD市场容量为95.5亿元,到-年行业CAGR为51.1%。

4.产品革新、竞争领先,华阳集团前景开阔

4.1.专注智能座舱布局,打造自身竞争优势

华阳集团汽车电子业务拥有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产品线。智能座舱产品线包括座舱域控制器、液晶仪表、抬头显示(HUD)、车载显示屏、流媒体后视镜、无线充电等,并集成软件、硬件和生态资源,融合触控、智能语音、视觉识别、智能显示等功能,实现多模态交互,为用户提供集出行、生活、娱乐为一体的沉浸式座舱体验;智能驾驶产品包括传感器(摄像头)、车内感知、驾驶辅助系统(融合视觉自动泊车APA、“煜眼”技术、环视);智能网联产品及服务包括T-BOX、FOTA等。

华阳集团在智能座舱领域实现了“四步走”发展路径:第一步,立足于独立产品的布局,如HUD、液晶仪表、车载显示屏、流媒体后视镜、无线充电等;第二步,融合中控娱乐、仪表功能,通过一体化结构设计实现双联屏产品落地;第三步,打通各分布式设备信息和数据、采用多模态交互实现一体化智能座舱人机交互平台华阳开放平台(AAOP);第四步,研发出将多个不同操作系统和安全级别功能融合到同一个平台,满足汽车SOA架构,具备高性能、高集成、高扩展性的座舱域控制器产品。

在独立产品的布局方面,华阳集团作为HUD行业的龙头不断突破创新。基于多年的机芯技术储备、微投整机技术的光学储备,华阳多媒体电子有限公司自年开始研发HUD产品,已有近十年的研发经验。经过持续的技术攻克,团队突破了AR-HUD的图像畸变矫正、AR图像合成、眼球追踪、障碍物追踪、3D坐标转换、下线标定和售后标定等核心技术,并且攻克了AR-HUD的大尺寸曲面镜制造工艺和FOV从6X2到9X3的阳光倒灌难题,并实现了量产。

提供成熟的W-HUD和AR-HUD系列产品及解决方案,受到市场好评并获得多家车企定点。公司W-HUD的1.0和2.0解决方案、AR-HUD的TFTAR0.5和DLPAR1.0可量产,W-HUD3.0、TFTAR1.0和DLPAR2.0正在开发中,AR-HUD3.0已开始规划。

国内HUD市场自主品牌爆发力凸显,有望突破国外巨头垄断的竞争格局。国外供应商主要包括日本精机、大陆、电装、伟世通、博世等。国内供应商主要包括华阳集团、怡利电子、江苏泽景、未来黑科技等。我国HUD竞争格局以国外厂商为主导,日本精机、大陆、电装等海外巨头起步早,技术发展成熟,在年之前占据了绝大多数市场份额,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年上半年日本精机、大陆集团、和电装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合计高达90.16%。年这三家供应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合计达80.36%。近两年以来,国内HUD供应商依托优秀的技术研发与成本控制能力已初步打开市场,华阳集团、江苏泽景和怡利电子合计市场份额由年的15.11%增长至H1的30.56%。

华阳集团可提供成熟的HUD解决方案,国内市场份额加速扩张。华阳集团于年组建HUD团队,深耕HUD领域多年,在产品显示、HMI交互等方面均实现技术突破,可提供成熟的W-HUD和AR-HUD解决方案。华阳集团HUD产品国内市场份额由年的2.39%快速增长到H1的14.44%,已成为HUD自主供应商领头羊,客户包括传统合资车企和自主品牌,销量前景广阔,有望对国外巨头为主导的竞争格局造成冲击。

华阳开放平台(AAOP),助力行业分工合作。当前的智能化赛道、智能座舱硬件类型多、软件生态多样化,底层硬件和顶层应用的适配是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关键。华阳集团提早布局,打造分层分列架构的华阳开放平台(AAOP)。年华阳发布了AAOP1.0,年发布AAOP2.0,华阳开放平台的分层分列实现了开放平台对底层硬件和上层应用的解耦,既可以灵活配置多类芯片,又可以自由选择多种应用生态、智能生态。另一方面,分列可以实现对众多主机厂定制需求的解耦,即开放平台为主机厂提供了第三方适配接口。华阳后续还会推出AAOP3.0版本,新的版本将可支持SOA架构,进一步激发用户对智能汽车的想象空间。

华阳开放平台(AAOP)针对车厂自身能力和多样化需求,提供了三个版本:AAOP-PRO版,为主机厂提供一整套全栈式系统解决方案;AAOP-STD版,适用于主机厂或第三方只做上层应用的情况;AAOP-Lite版,仅提供含基础软件的硬件平台。

多模交互,打造沉浸式交互体验。华阳开放平台基于高算力AI芯片,打造多模交互系统。多模交互系统,涵盖4大类交互场景,包括安全辅助、智能车控、智能关怀、多模交互。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多模前融合、多模后融合等识别技术,赋予汽车座舱多感融合的能力,既能为用户提供主动情感的多模态交互场景体验,又能满足用户千人千乘的个性化需求。

拓展朋友圈,生态共建、共享。近年来,技术深度变革加剧企业间竞争,同时也加速企业间融合。为了谋求更快发展,ADAYO华阳通过拓展开放平台,并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不断拓展朋友圈,产品已适配当前主流硬件及软件生态,如HUAWEIHiCar、梧桐车联TINNOVE、IFLYAUTO飞鱼、腾讯TAI、仙豆智能、百度DuerOS、地平线多模交互等,已有多个客户项目量产。

“一芯多屏”域控制器,重新定义智能座舱。随着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变革,年开始,华阳集团就开始探索基于座舱产品的域控制解决方案。通过开发座舱域控制器,实现仪表、信息娱乐、副驾屏、AR-HUD等多屏互联及跨屏显示,具有高性能、高集成、高扩展性等特点,满足了客户定制化需求。年,华阳AAOP平台2.0发布,基于该平台打造的座舱域控制器也正式亮相。该域控制器以高算力SoC芯片为基础,将多个不同操作系统和安全级别的功能融合到一个平台上,可充分满足车企“一芯多操作系统”研发需求,以及多屏互动互联、ADAS驾驶辅助等场景应用。

华阳集团域控制器可降低开发难度和整车电子成本。以硬件Soc芯片为基础,支持多个主流芯片平台,以及QNX、Android、Linux等多个不同的操作系统,基于Hypervisor虚拟化,让软件部署变得更灵活、安全和高效。另外,该产品还支持多LCD、Camera、Audio,集成度高;多屏互动互联包括中控主屏与副屏的音源分开输出,双屏之间的音视频资源共享,第三方应用双开,多用户独立使用,仪表与中控、导航音乐信息实时同步等;此外集成了多项ADAS驾驶辅助功能,助力提升车辆行驶安全。

华阳集团充分满足用户“主动智能、内容+服务”的需求,持续进行智能座舱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服务优化。公司围绕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趋势,不断迭代优化座舱的主动智能及内容服务,运用“智能座舱加减法”,分“多样化配置”、“华阳开放平台(AAOP)”、“多模交互”、“生态共建”四大要素布局智能座舱,为客户打造千人千面的智能座舱产品,更好地应对车厂客户、产品开发者的多样化需求。

除HUD领域外,华阳集团在车载信息显示系统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也富有竞争力。车载信息显示系统国内供应商主要有华阳集团、德赛西威、新通达电子、航盛电子、均胜电子等,国外供应商主要有日本精机、大陆集团、电装、博世、伟世通等。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华阳集团产品线丰富,有液晶仪表、车辆中控屏、副座娱乐、HUD、流媒体后视镜等。公司产品具有性能稳定、显示功能强、产品体验佳的特点,并且向着大屏、多联屏的趋势发展。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供应商以传统Tier1和外资电子企业为主,自主品牌有望加速渗透。传统Tier1包括大陆集团、电装、博世、伟世通等,哈曼、阿尔派、歌乐等电子企业凭借出色的技术也占据了部分市场份额。国内供应商主要有华阳集团、德赛西威、均胜电子、航盛电子、索菱股份等,国内供应商配套车企以自主品牌为主,并且逐渐由后装市场向前装市场倾斜。华阳集团配套产品包括华阳开放平台、域控制器、DMS/OMS、OTA等,通过开放平台可以实现软硬件适配,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域控制器可集成DMS、°环视等功能,提升驾驶安全性。公司的信息娱乐系统产品具有性能稳定、研发高效、车联网生态丰富、多模态人机交互的特点。公司客户主要有长安福特、长城、长安、广汽、先锋、PSA等。

4.2.聚焦研发、重视品牌,提升企业价值

公司凭借完善的研发、生产、销售体系以及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确保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

1.公司的研发实力日益增强

公司始终将研发作为保持公司长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始终重视产品技术的研发工作,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和优化,年研发费用为2.86亿元,占营业收入8.47%,截止Q3,公司研发费用为2.44亿元,有望超过年。公司凭借多年的产业积累,在车载智能网联、高精度及实时导航、软件工程、抬头显示、数字仪表、辅助驾驶、智慧照明、驱动电源等方面拥有核心技术,拥有较强的系统集成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

2.公司拥有强大的制造工程能力

公司在各个业务板块中的制造工程能力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包括自动化生产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生产工艺、模具技术、产品测试等方面,是公司确保产品质量、成本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结合工业4.0和中国制造,稳步推进数字化智慧工厂的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3.公司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在行业内以及下游客户中享有良好的声誉以及较高的影响力。公司旗下品牌ADAYO、FORYOU均为行业知名品牌。

4.公司拥有完善的销售网络

公司长期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重视销售渠道的建设,针对不同产品构建了完善的销售体系。在国内,公司建立了强大的销售团队,遍布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等全国主要市场;国际市场方面,目前公司的产品已经出口至欧洲、美洲、日本、东南亚、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致力于成为国际领先的汽车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的系统供应商。公司未来将聚焦于汽车电子、精密压铸、LED照明等具有发展空间的业务,围绕“通过持续改善,成为行业领先企业,为改善人类生活作出贡献”的战略目标,利用自身在电子、压铸、光电子技术等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大力进行自主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拓展产品范围,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为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贡献力量,以汽车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为重点业务,进行相关多元化,发展具有较好前景的其他关联产品。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2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