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工业洪都,有这么一位员工,在工装制造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8个年头,作为公司工具钳工专家,他凭着一手过硬的“錾子工夫”“锉刀工夫”,制造过许多大型压铸模、壳体型板、高难度金属铸模及锻造模,他便是行业数一数二的钳工“大拿”黄群。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的技能人才,他现全面负责洪都公司各类模、夹具和工、刀、量具的故障技术协调及修理工作。
从16岁做学徒起,工作30年来黄群一直保持手工打磨的习惯,记不清用坏了多少套工具,才练就出今天的一手绝活。他凭借精湛的技艺,在“技能中国行年——走进江西”展示交流活动中,代表洪都公司在现场展示了手工打磨的梅花凸凹套件,其配合公差达到0.01毫米(仅有头发丝直径的1/6),且在任意旋转配合后仍能达到不透水、不透光,精湛的技艺让现场观众赞叹不已,更展示了航空制造的精益品质。
“当钳工不仅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兴趣所在,而且我还喜欢挑战,喜欢迎难而上。”他深知当一名好钳工,除了具备掌握加工精度的高超本领外,还需要熟知各个工序原理。于是,书店和工具城成了他最爱逛的地方,这些年来,黄群购买的专业书籍多达余本。
在加工某机型的橡胶压模过程中,该模具有20余个型腔孔,下模型芯与上模型腔协调位置同轴度为±0.02毫米,工作型面表面最大粗糙度小于0.4微米,零件精度要求高,普通加工方法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为满足质量要求,黄群提出了新的加工思路:数铣加工腰形孔,精镗严格协各孔位位置,加工型腔及型芯孔、定位销孔,保证同心、垂直,精镗工序后由钳工油研并抛光。通过这种加工方式,在保证模具质量的情况下,提高了批量生产的效率,实用性很强。
在大飞机零件生产的加热下陷模时,模具要求在热处理状态中到摄氏度,加热过程中,型量变化不稳定,模具公差太大,不能生产出合格零件。在这关键时刻,黄群带领团队通过大量的试验,修正了模具材料和产品材料热收缩比例,生产出了合格的模具,按期完成了生产任务,填补了洪都公司在热下陷模具生产中的又一空白。
他运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还带头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如:利用导柱定位,制作凸台防止上、下模装配错位,安装止动扣等;他总结锻模制造经验,撰写出的《锻模工艺设计要点探究与实践——以汽车转向节为例》论文,并被《工业技术创新》录用。
黄群是中共党员,每时每刻他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多个重点型号的模具攻关中,探索钻研,努力创新,为洪都工装制造能力的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
45度橡胶压模因其超高的表面光洁度和错边公差量要求,一直是工装模具的硬骨头,现有模具车削机床无法满足制造要求,导致模具交付质量一直不稳定。面对这个难啃的硬骨头,黄群当仁不让地担任了攻关队队长,带领工装设计员、车间工艺员和操作工人,研究模具特点,借鉴国内先进的模具设计工艺,并利用CATIA软件建立三维数模,将固定式模具结构改为活动式,从而突破了45度橡胶压模制造的技术难关。针对模具表面超高的光洁度,他凭借多年的钳工工作经验,带领攻关队员采用新型研磨膏通过手工打磨,使得橡胶压模的表面粗糙度达标,产品一次性交付合格率达%。
“老一辈对我的影响就是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黄群的高超技艺得益于他的刻苦,而这份刻苦则深受家庭的影响,老一代洪都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黄群,而他自己也走在“传帮带”的道路上。
他将多年来掌握的模具制造与维修技巧技术制作成PPT培训教材,对班组及模具钳工进行各类系统培训。通过系统的技术培训,使得洪都公司的钳工技术人员在技能水平上有了显著提升。
平凡的工作也许因单调而乏味,但他却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工装“尖兵”、钳工“大拿”,他用精密制造打造精品人生,用无私奉献传承工匠绝技,用理想抱负诠释航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