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铸

华阳集团调研纪要

发布时间:2022/6/28 22:50:33   

前不久,华阳集团HUD业务负责人参加了券商组织的交流会议,对HUD业务的情况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包括新订单、客户结构,以及一些重点客户的合作进展等。以下是交流的主要内容。

1、HUD业务基本情况

一切向好。HUD业务1月份出货量4.2万(其中3.8万是长城),2月份出货量3万出头、同比增长超过%。

正在稳步接订单并进入量产,包括长安CS75,2月份开卖,在此之前就开始给长安出货:广汽GS8也在出货,基于DLP的AR-HUD需求更大,未来对他们的配比也会增加,另外除了GS8顶配的AR-HUD,其他级别的HUD也从选配变成了标配,所以GS8销售多少,公司就有多少出货;长城的欧拉、坦克、神兽都会搭载:比亚迪接了元pro的项目;此外还有东风、北汽、奇瑞等客户。

QA环节

Q:行业新进入者情况?

市场主要关心的是长城开了B点供应,这其实是行业里非常普遍的现象,车企为了保供一定会开B点。但是AlB点的供货量大概是8:2,其实不需要担心,而且公司之前参与了长城所有的项目,还是未来的主要供应。

Q:新势力的合作情况?

今年公司在国内市场多点开花,不会依赖某个单一客户。公司拿到了东风本田的W-HUD订单,合资和自主车企都在抓紧上HUD。

理想未来有一款走量车型,是和公司合作;蔚来需要找一些有AR-HUD量产经验的供应商,公司也在参与竞标:小鹏在和公司交流,预计后续的新车将会搭载AR-HUD。

Q:与华为的合作情况?

华为对保密的要求非常高,目前只能说合作推进顺利,已经拿到了一个具体的项目,是吉利路特斯的新车型。

未来华为将会成为公司的Tier2,提供LCOS光机,由公司直接给车企供HUD,这样保证了效率和华为的利润。未来公司和华为将会是独家战略合作的方式,将会在4月左右和华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华为有新技术,华阳有量产能力,二者客户资源基本覆盖了国内所有的车企,算是一个强强联合。

Q:获取合资客户的难点?

过程比较复杂,因为国内供应商进入合资供应商名单很困难,通常是先做技术交流,通过一系列审核进入供应商名单之后定点,曾经有个友商前后花了8年才进入合资客户的供应商名单,而公司比较幸运,只花了半年就进入了东风本田的供应链。

量产经验是客户非常看重的一个指标,公司凭借AR-HUD的经验拿到了定点。

Q:比亚迪的合作情况?

比亚迪后续可能会全系配HUD,但是需要一些过程,毕竟车型都是1-2年前设计的。比如长城的坦克,车型设计没有给HUD留下空间,因此没法配备。

比亚迪元pro公司拿到的是总成订单(ASP是0元),是目前唯一拿到总成订单的供应商。友商拿到了另外两款车型零部件的定点,只做设计和非球面镜的供应,而总成是弗迪精工做。这是非常不划算的方案,因此公司没有参与竞标。

公司的研发资源很宝贵,希望投入到收益更好的项目上。

Q:年的出货量和制约因素?

不出意外,HUD出货量保底在去年基础上翻倍。制约的因素就是下游客户的量产情况。

公司现在有60-70个HUD项目,其中十几个是芯片替换的开发,就是为了应对缺芯的替代方案,并且去年底囤了不少芯片,所以目前公司自身的产能不会有什么问题。

Q:汽车电子业务的增长和盈利能力的变化?

汽车电子从去年开始新订单的增长良好,去年绝大部分HUD都是ASP在0元左右,今年长城的项目大部分都是W-HUD20ASP都在0以上,还有后续的AR-HUD,整个业务是一个量价齐升的趋势。未来该业务成长性比较确定,但是增长的幅度比较难确定,公司后续会持续发布公告。

汽车仪表盘的量产项目在50个左右,今年开年已经到了,很多都是客户紧急订单,1月份定点6月份就要量产。

Q:精密压铸的新订单情况也比较好,拿到了比亚迪的订单,未来也会维持此前的增长速度。

成本端的压力确实存在,而且目前没有太大的改善。但是公司通过了各种措施在消解这些问题,毛利水平维持了较好的状态。

Q:今年HUD均价?为什么客户这么急着定点?

ASP肯定是往上,今年还是W-HUD(0元)为主,AR-HUD(-元)占少数。

去年车企供应链都有一些问题,很多车企都有保证供应的需求。新的定点都是同步开发,后续如果公司量产效果好,量的增长非常乐观。

Q:原材料涨价的转移能力?

各有不同。有些客户初期有过约定,有些客户需要后期谈判。

去年的美铝合金涨价很快,但公司凭借一整套管理机制,基本上抵消掉了成本上涨的压力。精密压铸的客户基本上都是强的企业,对下游供应商的合理需求都是能够接受的。比如PSA,会通过接受涨价或者取消下一年的年降的方式。后续的盈利能力还是得具体看原材料的价格情况。

Q:HUD的壁垒?哪些核心零部件是自研的?

光学器件的量产经验是最大的壁垒,光学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有实际量产经验的光学工程师是非常稀缺的资产,公司只能自己培养,这也导致很多公司直接放弃了AR-HUD的开发。

所有的零部件都是外购,公司的核心是设计和量产能力。

主要观点写道这里了!

觉得不错,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0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