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压铸 >> 压铸市场 >> 常见的压铸件表面缺陷有哪些
常见的压铸件表面缺陷如下:
1、冷隔,又名冷接,对接,是指温度较低的金属流互相对接单未熔合而出现缝隙的现象,呈不规则的线形,有穿透的和不穿透的两种,在外力的作用下有发展的趋势。冷隔的压铸件可能会出现发黑,伴有流痕、表面气泡等。
2、擦伤,又名拉伤、拉痕、粘模伤痕,是指顺着脱模方向,由于金属粘附,模具制造斜度太小而造成铸件表面伤痕迹,严重时成为拉伤面甚至产生裂纹的现象。
3、欠铸,又名浇不足、轮廓不清、边角残缺,是指金属液未充满型腔,铸件上出现填充不完整的部位的情况。欠铸多出现在铸件末端或狭窄深腔处。
4、气泡,又名鼓泡,是指铸件表皮下,聚集气体鼓胀所形成的泡,有时会崩裂,存在贯通和非贯通两种。气泡缺陷比如容易辨别,一般在铸件上出现时会呈气泡或崩裂的气泡状。
5、流痕,又名条纹、花纹,是指首先进入型腔的金属液形成一个极薄而又不完全的金属层后,被后来的金属液所弥补而留下的痕迹。铸件表面上呈现与金属液流动方向相一致,用手感觉得出局部下陷。此缺陷无发展方向,用抛光法能去除。
6、凹陷,又名缩凹、缩陷、憋气、塌边,是指铸件平滑表面上出现的凹瘪的部分,其表面呈自然冷却状态。检测产品相应部位或用手感觉,存在较大壁厚差和厚壁处。
7、裂纹,是指铸件上合金基体被破坏或断开形成细丝状的缝隙,有穿透的和不穿透的两种,有发展的趋势。裂纹可分为冷裂纹和热裂纹两种,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冷裂纹铸件开裂处金属未被氧化,热裂纹铸件开裂处金属被氧化。
8、印痕,又名推杆印痕、镶块或活动块拼接印痕,是指型腔磕碰及推杆、镶块、活动块等零件拼接所留下的凸出和凹下的痕迹。
9、网状毛刺,又名网状痕迹、网状花纹、龟裂毛刺,是指由于模具型腔表面产生热疲劳而形成的铸件表面上的网状凸起痕迹和金属刺。
10、有色斑点,又名油斑、黑色斑点,是指铸件表面上呈现的不同于基体金属的斑点,一般由涂料碳化物或冲头油形成。
11、麻面,是指充型过程中由于模具温度或合金液温度太低,在近似于欠压条件下铸件表面形成的细小麻点状分布区域。
12、飞边,又称披缝、飞翅,是指铸件边缘上或型腔拼接处出现金属薄片的现象。
13、分层,又称隔皮、夹皮、剥落,·是指铸件上局部存在有明显的金属层次的现象,在分型面处可能会出现厚大飞边。
14、变形,又名扭曲、翘曲,是指铸件的几何形状与设计要求不符的整体或局部变形。
15、错边,又名错扣、错缝,是指铸件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在分型面上错开,发生相对位移(对螺纹称错扣)。
16、碰伤,即铸件表面因碰击而造成的伤痕。
17、冷豆,是指压铸件表面嵌有冷豆及未和铸件完全融合的金属颗粒。(通常在欠铸处)
18、冲蚀,是指压铸件表面局部位置有麻点或凸纹。经过抛光可以抛平,但有时会在相应位置留有凹坑,位置多发生在内浇口附近区域。
19、摩擦烧蚀,是指压铸件表面在某些位置上产生粗糙面。产生缺陷的位置、时间不固定。呈凸凹不平状。
20、粘附物痕迹,是指压铸件表面附有不同于合金材质的金属或非金属残留物。
21、多肉,又名带肉,是指压铸件表面因模具损伤而留有凸起的、多余凸瘤。如在非工作表面或待加工面上可以用锉刀或砂轮清理掉。
22、缺肉,是指压铸件表面因模具损伤、磕碰等原因产生的凹陷。形状不规则、位置不固定。非工作表面可以用焊补的方法补救。
23、鼓包,是指压铸件表面局部凸起,严重时凸起会产生裂纹。
24、抛丸处理后表面起皮,是指铸件喷丸后表面一层薄皮翘起甚至脱落,用手可以轻松抠掉,大小、面积和位置不固定。
25、抛丸处理后表面有黑迹,是指铸件喷丸后,整体表面发黑或局部有明显黑迹、黑斑点。有的可以抛掉,有的则已经浸入铸件基体内。面积和位置不固定。
26、光整处理后表面有黑迹,是指铸件光整后,整体表面发黑或局部有明显黑迹、黑斑点。有的可以抛掉,有的则已经浸入铸件基体内。面积和位置不固定。
以上仅列举常见的压铸件表面缺陷,欢迎各位朋友在评论区一起交流学习。